【利園茶事:有茶的日子】 

有茶的日子,就是好日子。當我們放慢步伐,在利園區散步時,定必會發現區內不少飲茶好地方,不論是賣奶茶的茶餐廳、茗茶的酒樓、大排長龍的台式的手搖店,還有藏在區內與衆不同的茶飲店。 

【白沙道:大隱於市的茶館BASAO】

經過白沙道,一定會被BASAO那扇大窗吸引。店舖用上木質及簡潔的裝橫,讓人以為是家咖啡店,賣的竟然全是茶。客人們喜歡坐近大窗附近的位置,開揚的視野,讓人一邊喝茶、一邊慢活地欣賞到街外流動的風景。 
 
「甚少有做茶的品牌,在鬧市裡做一件這麼慢活的事。」茶藝師余文心是品牌的茶學顧問。慢,指的不是上茶的時間,而是背後推廣的茶文化。店中央是水吧位置,乾淨利落的工作枱正是茶藝師泡茶的空間。泡的雖是知名茶種包括白芽奇蘭 (Balyaqlian)、大吉嶺(Darjeeling)或蜜香紅茶(Seaside Honey),使用的器具卻不是傳統茶壺,而是鑑定杯( Brewer cup);也不以紫砂或陶瓷茶具奉茶,而是以透明咖啡壺和類似意式濃縮咖啡的茶杯。故意採用咖啡器具,目的是打破傳統茶室風格,讓人難以接近的阻隔。 

「飲茶很有儀式感,跟文化、宗教、藝術都有關係,放在鬧市或太沉重,讓人有點卻步。我們把它放輕,輕得像自然般存在的。」余文心希望客人以放空的心態,不複雜的過程,品嚐茶藝師泡的茶、或用當季原片茶葉打成粉末,做成的茶飲或甜點。 
 
在人來人往的白沙道,余文心認為BASAO可以成為繁忙生活的一個停留點。她解釋:「茶是自然的產物,喝一口茶,從味蕾打開感官,跟自然連結。全身放鬆,排出情緒,回到歸零的狀態。」茶或不似咖啡有即時提神的功效,卻讓人慢慢穩定心神,再重新出發。 

BASAO tea 
銅鑼灣利園區白沙道16號地下 
G/F, 16 Pak Sha Road, Lee Gardens Area, Causeway Bay 


【勿地臣街:香港表參道的THE MATCHA TOKYO】

近來有人說勿地臣街像表參道,大概是因為THE MATCHA TOKYO的裝修佈置,由外至內都跟該品牌位於涉谷神宮前的總店非常相近。讓人有種回到東京的錯覺。 

店內推廣的「MATCHA習慣」是什麼呢?店內的產品均用上來自宇治、鹿兒島的100%有機抹茶,品質更是一年一造的一番茶。但店內不見和式茶席,只有立食的高桌子。客人下單後店員隨即調製,客人取過飲品就邊走邊喝。要不是看到水吧裡的茶鍋,還有駐場茶師用茶筅刷茶,也忘了透明膠杯盛的是平常只在日式茶店喝到的純抹茶 。「無拘束而寫意,不論閒逛或是上班途中,也能展開的就是MATCHA習慣!」公關及市場代表解釋。

快速的節奏,不是為繁忙的香港人量身訂造,而是跟隨日本店的特色。店內的茶和茶具都是空運到港,連茶師都要跟日本店茶師學藝。不過店内亦有香港限定的產品,有飽肚、俱嚼勁的的抹茶小吃Matcha Mochi Croffle,還有三色分明的Matcha Espresso Latte,都是打卡必備!
 
對比於把傳統日本抹茶文化、飲用抹茶具有抗氧美顏的功效掛在口邊,品牌反而將優質抹茶融合快速、流行的享用方式,希望年輕一代輕鬆建立飲用抹茶的習慣,重新認識抹茶。 
 
THE MATCHA TOKYO 
銅鑼灣利園區勿地臣街8號地下 
G/F, 8 Matheson Street, Lee Gardens Area, Causeway Bay 


【希慎廣場URBAN SKY:《18/22》「茶.物語」讓茶說故事】

呷完茶,頭腦更清晰,不如來看看在希慎廣場9樓的Urban Sky有關茶的展覽:《18/22》「茶.物語」。 


在Urban Sky内,正午的陽光穿透明亮落地玻璃,灑落在《18/22》展覽的展品上。是次展覽展示了由26個本地單位製作的9件聯乘器物及9件合作器物,包括《炳記銅器》的手打黃銅茶罐聯乘坪洲《天然有機農莊》的桑葉茶包、工筆畫家石家豪聯乘《粵東磁廠》的建築系列英式骨瓷茶具套裝、本地釀酒品牌《香港酒造》聯乘定期舉辦威士忌品酒會的《甲乙丙工作室》合力泡製的用港產圓肉製成的茶酒:煙燻圓肉風味威士忌等。 

這18件在地生產的器物除了是展品,亦是說故事的工具。故事要由3至4年前說起,紙媒出身的鄧烱榕跟設計師朋友,道出對在地生產的想法。「媒體說故事有傳播周期,或一、兩星期已不存在,網媒消失得更快,可以2-3天就石沉大海。如何延長故事的壽命,就是把他們變成日常器物。這個做法並不新鮮,像日本D47為日本全國47縣的生產作報導和銷售。」18/22這個計劃終於在去年12月實行,一面採訪在地生產的故事,在《18/22》的網上平台出報道。另一面找設計師重新設計或牽頭品牌與品牌的聯乘,把生活日常的器物重新開發。在網店上架的產品,不是賣懷舊或香港情懷,而是值得收藏的香港製造。 

「以茶為主題,是生活上少不了茶,而且跟香港歷史,發展都有關係。」鄧烱榕直言有人認為展品價格甚高,他卻笑大家忘了開發的成本,賣光也未必回本。「這是香港製造的困局,成本和難度比較高。」像石家豪跟《粵東磁廠》合作的茶具,圖案原來需要先分層,再逐個顏色來上色,那些彩色圖案多花了時間也增加成本。而《炳記銅器》的老工匠雖有過人的技術,但工匠年過八十,溝通過程甚有挑戰。還有被認為開價太高的茶味威士忌,開發過程本來有三個口味,但成本太高只可以生產其中一款。由報道品牌或工藝的故事,再參與開發新產品,明知是一口苦茶,他甘之如飴。並說:「別說老工匠,許多年輕人都默默地保留傳統工藝,做出一些好設計,目的只是想跟大家分享好事好物。」

18/22的展覽選址在希慎廣場,正是欣賞企業對地區的關注及着重人情味的理念,與他們相近。像鄧烱榕在展品裡感受到當中的深情,製作者如何深愛自己所在的地方。因為他相信:「每一件展品不論平貴,一樣承載香港精神,用不同的方法做好香港。」 
  
Urban Sky 
香港銅鑼灣軒尼詩道500號 希慎廣場 9樓 
Urban Sky, 9/F, Hysan Place, 500 Hennessy Road, Causeway 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