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是一種生活態度,也為城市帶來生氣。穿過鬧市品味街角享受跑團的快樂,踏草體驗非撞式欖球的團隊精神,加倍感受運動的樂趣,一起開啟不一樣的生活方式。

一個人跑不如一班人跑 跑團的共同語言

跑步,多數人對跑步敬而遠之是因為單調乏味。而跑步者與非跑步者的最大區別,就是能否在跑步中感受到樂趣。一個不如一起,跑步的快樂也乘倍。

說起跑團,一對好友庚展瑋Arthur與徐匯宗Alvin是在跑團結識的。二人開始跑步的原因不同,卻一樣因同伴而更熱愛這項運動,分享着共同的興趣。兩名教練談跑步,聽不到關於步速、跑姿的專業知識,更多是與隊友相處的點滴和跑團樂趣。

近年跑步風氣日益興盛,不難在街道或海濱看到愈來愈多跑者,面帶笑容享受跑步。Arthur直言,通常聽到抗拒跑步的原因,離不開覺得跑步乏味無趣。Arthur約7年前因為想做做運動而開始跑步,「跑步似乎係一項門欖最低嘅運動,唔需要任何特別裝備,所以就開始嘗試,但一開始都唔太鍾意跑步,只係健身時會做嘅帶氧運動。」後來,他加入了跑團,當隊友一起定下了跑步目標,便開始認真對待這項運動起來,逐漸感受到跑步的樂趣。

他說得對,跑步很簡單,不需任何裝備或器材,只要穿上球鞋就能踏步直奔目的地。Arthur與Alvin更在4年前隨跑團到沖繩環島跑,那霸市、古宇利大橋、美麗海水族館,以雙腳跑遍沖繩的角落,是二人目前最難忘的跑步經歷。Alvin說:「嗰次係旅遊跑步,對我嚟講快慢係其次,我比較享受同朋友一齊完成挑戰。」他沒想到提出計劃時Arthur會一口答應,360公里的6天環島之旅,後者笑言不好玩就絕交,回想歡笑與汗水交集的經歷,他說:「平時去沖繩玩都係遊覽市中心、去下水族館,但今次邊跑邊觀賞沿途風景。一日跑50幾公里,一返到酒店就洗衫、拉筋,係特別嘅旅行。」

跑友 是堅持的助力

不論是沖繩不停上斜的國道511號,還是回到希慎道的林蔭大道,堅持跑步的原因都離不開身邊的跑友。Alvin視之為推動力:「同伴好緊要,喺同一興趣上發掘一啲新目標,又或者追求新方向、挑戰唔同嘅比賽。」Arthur直言初接觸跑步,「一個人跑點都唔會鍾意」,意指一班人跑步的意義更大,「你可以因為做到成績而快樂,可以因為跑完一齊食飯而快樂,或者一齊去海外馬拉松旅行,加上本身做運動就係一件快樂的事。」跑友,是堅持的助力。

Alvin在中學畢業後,與朋友跑步才慢慢發掘到跑步的樂趣。他形容沒有跑步的話單調乏味。「跑步改變咗我嘅生活圈子,冇跑步嘅話,朝九晚六放工返屋企就算。????家好多時放工後同朋友跑步,又或者教班後同學生去食飯嘻嘻哈哈,多咗一個新嘅生活圈子,而呢個圈子未必容易搵到。」

不難明白Alvin口中的跑步圈子,讓生活注入了更多的能量。跑團的跑步氛圍,一個人可以跑得快,兩個人可以跑得很遠,一群人就能跑得既快又遠。在漫漫長跑路上,跑友互相鼓勵完成共同目標,一起分享到達終點後的滿足和快樂。

跑步後的一頓飯

不少人都偏愛街跑增添跑步趣味,Arthur執教的跑馬地跑班,不時會跑沿藍塘道又或走進銅鑼灣的大街小巷。「街跑本身唔追速度,唔追速度就睇城市環境多唔多變化,利園山道一帶係新舊交替嘅地方,又唔多工地阻礙跑步。最重要係跑完有飯食,真係好緊要,附近好多好餐廳選擇。」Arthur笑言,有學生坦言不是因為喜愛跑步才堅持,而是「我想跑完同大家食飯㗎咋」。

跑步是意志的磨鍊,Arthur說「跑步點都係辛苦」,「好多人誤解因為辛苦而唔跑步,我覺得反而係因為辛苦完唔知自己為咩而跑,所以先令人抗拒運動。」他續解釋:「跑步係好均真嘅運動,如果一班人一齊跑,定咗目標而又做到,即使過程辛苦,結果都係開心。」

Alvin點頭認同,不喜愛跑步的人通常是想逼自己做點事而開始,「但發現跑步如Arthur所講,付出同收獲係成正比時,見到自己嘅進步就會保持呢個習慣,慢慢令到自己嘅生活多咗跑步。」
一個跑團就像一個小小的社區,在裡面什麼樣的人都有,初參加者比較容易融入跑團並持續地跑步。Alvin笑言跑步就像一個朋友一樣,「好耐唔見會突然好想搵佢,但見得多又會覺得佢煩。有時會好掛住,見面食餐飯食上癮,又繼續食落去。」Arthur聽到這個比喻大笑,「仲有會想同呢個朋友間中做啲特別嘅事,例如出國跑個馬拉松、旅行時突然拎對跑鞋出嚟跑步。」

共同跑步,談論跑步,一群熱愛生活的人滿滿的都是正能量,共同揮灑汗水的跑友相互激勵,未必是跑得最快,但一定是最快樂。

發掘非撞式欖球樂趣

「係欖球揀咗我」的鄭芷婷Candy、把嬌小身型化為優勢的陳立婷,兩名前香港女子欖球隊主將開始打欖球的原因各異,堅持卻同樣只因享受二字。於銅鑼灣沿禮頓道走到跑馬地運動場,一星期3天練習走了近20年。對她們而言,利園區已是欖球生活的一部分,二人冀在原點為香港欖球總會與Lee Gardens合辦的非撞式欖球班,傳遞欖球的樂趣。

鄭芷婷  始於高士威的欖球印記

甫見面,Candy從袋中掏出兩顆欖球,一顆是比賽用約30厘米的比賽用球,另一顆是像「豬仔包」大小的迷你兒童欖球,球上印着雞糊欖球會的標誌。曾是全職欖球運動員的Candy在2019年退役後,除了擔任雞糊主席一職,亦在香港欖球總會負責青少年球員培訓工作,同時身兼世界欖球協會教練導師,以不同身分角色回饋香港欖球。

Candy與欖球結緣,因中學時看見圖書館的一張暑期訓練班海報。當時欖球仍屬新興運動,好動的她見價錢相宜,表現好將獲機會加入青年軍,便在高士威球場開始了人生第一堂欖球課。以為女生初接觸欖球需要適應碰撞,她卻笑言倒是不習慣欖球是向後傳,「我成日跑喺前面叫『波呀、波呀』,但冇人傳球,所以唔係因為碰撞而覺得困難。」

就在15歲這一年,她發現了欖球的樂趣。除了因為欖球的速度和刺激感,每次完成攻勢和入球都帶來滿足感,也喜愛團體運動的牽絆。她笑說:「我原本游水,喺水中唔需要講嘢,所以唔太識同人合作。」她在欖球場上學會團體合作,互相溝通才能把戰術運用;場下與隊友成為一輩子的好友,在跑馬地練習後便在利園區一帶吃飯、遊玩。旗艦店林立的利舞臺、人來人往的白沙道、像飲食地圖的希雲街,是她與欖球隊的青春印記。

Candy在打欖球約半年後,便獲機會加入港隊U18青年軍,隨後更實現兒時當職業運動員的夢想,在國際賽場為香港隊力拚爭光,「我揀欖球但可能係欖球揀咗我。」她感恩的說。假如不是那一張暑期訓練班海報,人生便不會出現欖球,回想自14歲便投入在這項運動,她說:「冇欖球就冇????家嘅我。」

在運動場上的高光背後,始終會迎來退役的一天,結束職業生涯的下一篇章,即使換了身分仍為香港欖球努力。現為雞糊欖球會主席的她,與不同組織合作積極推動欖球運動,其中包括較易入門的非撞式欖球(Touch Rugby)班。

非撞式欖球的規制與碰撞式南轅北轍,只需要用手輕輕觸碰對方的身體並大叫「Touch」,就能攔截對方進攻。非撞式欖球不能有大幅度的身體接觸,故此對初學者和小孩子來說比較安全。除了較碰撞式欖球容易入門,Candy認為這項運動沒什麼門欖,「特別係花費上,我哋唔需要太多器材,一個欖球、一對波鞋、一套衫就可以,唔似滑浪風帆咁要套帆,而且隨時隨地都可以玩到。」

陳立婷 競技以外享受團體運動

相比Candy,現任香港欖球總會教練的陳立婷在大專才接觸欖球。本身沒有運動底子的她,獲朋友邀請去打球時一度猶豫。一聽到是欖球,既定印象都是衝撞、高強度,「咩都唔識又係碰撞運動,但朋友話唔使驚,識分左右就得,我就開始咗。」她笑說。

不只左右,還要弄清前後;陳立婷與Candy一樣,剛落場時都習慣向前衝,忘了欖球規則是向後傳。但她很快便掌握要領,更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這也是欖球吸引她的地方。身型嬌小、身高約1.5米的她解釋道:「我身型比較細粒,玩其他運動冇咩優勢,反而唔同身型嘅人打欖球,都可以搵到適合自己嘅位置。」陳立婷在15人欖球中打9號位,即傳鋒,負責領導後衞球員進攻,她指通常是身型最細小的一個位置。

外行人眼中的身型輸蝕,卻是陳立婷的優勢。她說:「教練話,身型太細都有方法做到攔截,『知唔知自己叻喺邊』?身型細小好似一粒石仔,落場去撠跌對手、攬腳令佢跌低,而唔係硬碰。」

陳立婷認為欖球適合任何身型的人,最重要是了解自己優勢,發揮技術。非撞式欖球,更容易入門並享受欖球的樂趣。「危險性更低,初學者或小朋友需要運用嘅係靈敏度、反應,而唔係碰撞,對抗好有限,所以適合任何人。」

她分享在小學教班經驗,指小孩子其實很快便投入非撞式欖球,享受當中樂趣。「對小朋友嚟講,運用一啲小技巧去贏比自己有優勢嘅人,防守球員阻止攻勢後需馬上退後7米,就算防守者跑得有幾快,向後跑一定影響速度,當小朋友發現有方法、技巧贏到對手,做到就會好開心。」

球隊雞糊的訓練和主場都在跑馬地運動場,教班亦在這一區;與欖球隊一起成長的陳立婷,12年來因欖球而與利園區連結,也培養了歸屬感。年度盛事HK7s、甚至4間欖球球會也坐落銅鑼灣,「利園區是欖球的一部分」她說。

在跑馬地渾灑汗水與隊友並肩作戰,場內除了在訓練中鍛鍊意志,逆境波時克服困境,場外亦擴闊社交圈子,享受與隊友於訓練和比賽後在「主場」聚會。銅鑼灣鬧市、恩平道一帶,她都熟悉不過。「欖球嘅快樂,係認識到一班朋友、隊友,用自己嘅努力入球,都好有滿足感。仲有就係打波後一齊食飯、去玩,都係好好嘅原動力。」她笑道。

她因而希望小孩子在學習球技以外,也享受箇中樂趣和體育精神。「最理想當然係佢哋會繼續打欖球,打到高水平固然好,但唔係每個人做運動都係要贏,有啲人係想活動同放鬆。希望佢哋識到朋友仔,同時學會尊重、合作、堅持,將呢啲價值應用喺生活上。」

欖球連結城市

香港欖球總會首席社區總監周思豪Rocky,是本地欖球界熟悉的面孔,一直致力推動欖球發展。提起欖球,自然想起近年欖總與利園推動香港國際七欖賽的嘉年華,把七欖令人着迷的派對氣氛帶到利園區一帶鬧市。

雖然仍有不少人認為欖球是「鬼佬」玩意,Rocky指其實打欖球的圈子超過60%都是華人。

Rocky坦言,在社區推動欖球培訓下一代球員很重要,非撞式欖球班對小孩來說是最合適的入門選擇。「Touch講求速度感、靈活性,對小朋友身心發展係好好,唔少人因為衝撞而卻步,所以Touch係好好嘅起步。」香港有超過20支非撞式欖球隊,欖總每年在3個地方舉辦3次Touch的入門課程,他很高興與希慎合作推動欖球發展,讓更多人在利園區與欖球連結起來。

踏出第一步,從沒想像般難,就像當年吸引鄭芷婷的一張暑期班海報,讓她開啟了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