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有生機
香港高樓林立,田野風光與城市生活似乎相距甚遠,難以想象原來本地蔬菜曾經垂手可得。 60年代至80年代是香港的蔬菜種植黃金期,到1980年代,蔬菜自給率更達30%,但隨着香港經濟發展迅速並轉型,本地蔬菜逐漸淡出港人的目光。
即便如此,仍有農夫默默耕耘,堅持採用有機方法,種出屬於香港的新鮮蔬菜,趙小麗(小麗)就是其中一員。有機耕種的精神在於愛護環境、尊重大自然的規律,因此小麗除了使用花生麩、草木灰等天然肥料,更順應天時,栽種時令蔬果。這樣才能養好作物,也養好土地,讓農田生生不息。


來自土地的饋贈:蔬菜花束
不同品種的葉菜構成充滿層次的綠色,加上果實的天然色彩,美觀程度不遜於花束。小麗是農夫,也是資深花藝導師,平平無奇的蔬菜到了她手上,就會搖身一變,成為美輪美奐的蔬菜花束。將菜束送給摯愛,送贈的不僅是一份精緻的禮物,更包含對自然環境和身體健康的關顧。


小麗自2016年起擔任中大農業發展組顧問,指導及協助同學們製作畢業菜束,希望減少因棄置花束帶來的浪費,同時推廣本地生產的有機農作物,提升同學和大眾對本地農業的關注。她更在數年前開始在香港名菜「鶴藪白菜」的原產地——粉嶺鶴藪自行開田耕種,親手種植用於菜束的蔬果。「你看這些蔬果,新鮮之餘色澤亮麗,有機種植才有這樣的效果!」小麗捧起示範用的菜束,臉上閃耀着自豪的神采。


細味冬日色彩


為了更多地連結人與自然,希慎早前邀請小麗在利園區的自助畫室Oscary Art內帶領其中一次「Urban Talks」系列活動,透過製作菜束把本地有機蔬果帶入銅鑼灣鬧市,讓我們細看蔬果的顏色、形態,近距離感受新鮮蔬果的清新氣味,觸碰水潤飽滿的菜葉,用五感探索自然的奧妙。
生菜、鶴藪白菜、莙薘菜、芫茜、茼蒿、彩椒、桔仔……紅紅綠綠,正好碰撞出聖誕氣氛。這是小麗的巧思,也是天公造美。「我挑的都是冬季收成的蔬果,跟夏天的綠色瓜果不一樣,要是再晚個半年,菜束可不會如此色彩繽紛。」小麗解釋道。
蔬果不如花朵般外型統一,即使是同一品種,形態亦可能迥然不同。小麗鼓勵參加者發揮創意,多嘗試不同的排列組合,找出能展現手上蔬果獨特美態的方法。一眾參加者在色彩繽紛的畫室之中拼湊着形形色色的蔬果,熱烈地討論彼此的菜束設計,為菜束配搭風格各異的包裝紙和絲帶,享受創作的樂趣之餘,也學會欣賞自然的美。
營造城市中的綠洲:利園社區
城市與自然,不一定相互對立;如何建立關顧環境的社區,是利園區一直以來的使命。利園區植根銅鑼灣鬧市,同時心繫環境,持續發掘和增添社區的自然氣息,就是為了建立更美好的利園社區。


歡迎密切關注利園區的更多活動動態,和我們一起發現生活中更多的美好與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