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香傳遞快樂:探尋「香氣」中的感恩與美好
香港,一個曾經以土沉香盛名,以香命名的地方,一直與「香」密不可分。早在百年前,香港已是東南亞重要的香料港口。在這個製香工業的熱土,木材被打磨成香粉,再製作成香枝或線香,這些傳統工藝構成了本地香文化的根基。
隨著時代的推進,這份古老的技藝漸漸淡出日常生活。幸好,仍有一部分人執著於保存這些遺失的傳統,「港人製香」創辦人黃子聰(阿聰)便是其中之一。


香的初心:來自溫暖與心意
阿聰分享,他踏上製香之路的起點,源於在日常生活的觀察中所感受到的溫度。「身邊許多人供佛或禪修時用的香,大多是工廠批量生產的,一些甚至加入了化學添加物。於是我問自己,是否能做出屬於香港人的天然好香,讓香氣多一些溫暖,少一些冰冷的流水線味道?」


在香的製作過程中,阿聰堅持使用天然原料,選擇湯加檀木粉作為主要成分,香氣細膩且療癒,特別適合都市人放鬆身心;再搭配具安神效果的柏木粉,讓香氣更加深邃平和。「好的香氣不僅是嗅覺享受,它更能在無形中撫慰情緒,連接人與人的心意。」阿聰堅信,製香不僅是一門工藝,更是一門生活哲學。
香氣的力量,從心出發
為了讓更多人有機會親自感受製香所帶來的恬靜,希慎在其中一期的「Urban Talks」活動中邀請了阿聰主持一場手工塔香製作工作坊參加者通過親手製作塔香,重溫香文化背後的美好故事,也體驗了一次與內心對話的療癒旅程。工作坊從一段感恩的分享開始。阿聰邀請每位參加者回憶一段受人幫助的經歷,並分享感受。或許是都市生活的節奏太快,負面情緒太容易占據大腦,有參加者一開始不知從何談起,但隨著大家敞開心扉,有人回憶過去低谷中朋友的扶持,更忍不住落淚,旁人遞上面紙的善意,也化為現場溫柔的流動。這些記憶與感恩,為製作香氣時注入了更深的意義。


製香的過程看似簡單——木粉與清水混合,揉成一團後搓成塔香形狀——但水量的拿捏和捏製的力度卻考驗細膩耐心。參加者用自己的創意,製作出一顆顆風格各異的塔香,其中有人甚至把香團捏成了花朵,分享給身邊的夥伴,場面溫馨又有趣。


共建更溫暖的利園社區
這場活動雖由香起步,卻通過香氣延展出了更大的意義。對參加者而言,這是一次重拾生活溫情的旅程;而對利園區而言,則是在鋪設一條用文化連接情感、用故事溫暖社區的路。
利園區一直希望透過創意活動,讓每一位參與者都能找回自己心底的平靜與愉悅。香氣是媒介,但最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共鳴。未來,利園區將繼續探索更多令人驚喜的文化旅程,期待每一位居民和訪客都能與這片土地共同創造回憶。


歡迎密切關注利園區的更多活動動態,和我們一起發現生活中更多的美好與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