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樓:細看香港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利園區的唐樓和現代建築塑造出新舊融合的社區風貌。
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擁有大量摩天大樓,但同時亦有不少歷史建築保留著香港昔日的面貌。利園區宛如香港的縮影,高聳的商廈與歷史悠久的唐樓相互輝映,共同塑造出新舊融合的社區風貌。然而,利園區新舊並存的獨特景象之所以得以呈現,不僅僅是因為同時擁有唐樓和現代建築,更重要的是唐樓擔當著一種媒介,將昔日的故事和情懷與今天緊密地聯繫著。
唐樓的過去,香港的發展
六年前,陳國豪(Leo)創立了「尋蹤覓蹟」網站和社交平台,分享他在香港各處拍攝到的舊建築,當中包括具典型殖民地古典風格的歷史建築、過百年歷史的廟宇、戰前唐樓等。自中學時期開始接觸攝影,隨後在大學修讀文化及文化產業管理,多了機會去接觸藝術文化以及歷史保育,逐漸對舊建築產生濃厚興趣,於是便開始積極紀錄這些建築的身影。過程中,他更發現照片中的舊建築別具特色,因此著手深入鑽研這些歷史建築。


陳國豪(Leo)創立了「尋蹤覓蹟」網站和社交平台,和大眾分享他在香港各處拍攝到的舊建築。
「歷史建築本身是代表上一代人,或者上幾代人,以往在香港生活的痕跡,見證到整個香港發展歷程,尤其是唐樓。」Leo解釋唐樓分有四代,隨著法規不斷演變,香港的時代脈絡也在變遷,建築形態同時發生變化,而每一代唐樓的獨有特色更是在展現著當時香港社會經濟發展的軌跡,以及市民的居住環境。


唐樓是最能代表香港,因為它們展現著香港社會經濟發展的軌跡,以及市民的居住環境。
第一代唐樓在香港開埠後應運而生。當時,香港吸引了大量華人移民,為解決人口居住問題,上環和太平山街等地出現了眾多樓高二至三層的唐樓。這些建築以青磚牆、木質樓板和加上了瓦片的三角形屋頂結構為主,強調實用而缺乏美感。隨後,由於鼠疫爆發,第二代唐樓的設計就受到法例監管,例如要求兩排唐樓之間不能「背對背」建造,室內必須有足夠的空間和窗戶,以確保基本衛生條件。去到三十年代,當時人們開始注重建築的美學,於是第三代唐樓的設計上更加強了裝飾性,包括騎樓的欄杆、窗花的幾何綫條簡約設計,都融合了現代主義、新古典主義及中式美學的元素。所以當時的唐樓除具實際功能外,亦在外部展現美感設計,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雷生春。第四代唐樓出現在二戰後,由於當時香港戰後經濟有限,唐樓採用強調實用和功能性的現代主義設計。同時,因戰後人口急劇增加,廉租屋、徙置區仍未能滿足當時過百萬的人口,於是唐樓單位多數被劃分成有如「劏房」一般的小房間進行分租。
起初,Leo認為唐樓是一種比較殘舊的建築物,而且容易被忽略,但後來發現在眾多香港建築中,唐樓是最能代表這座城市。不論從美學層面、建築構造以及材料選用等方面而言,每一代唐樓都擁有它的獨特之處。


人來人往的利園區,在林立的商廈之間,隱藏了不少富有特色的戰後唐樓。(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一幀照片,聯繫兩個時空
快門捕捉了生活中的瞬間,將昔日美好的片刻永久定格在照片之中。照片成為了一個渠道,將過去的故事帶到今天,讓人們能夠憑藉回憶重溫那些難忘時刻,彷彿兩個時空因著照片而緊密聯繫。Leo正正就是透過這些照片與過去建立了聯繫。他補充道:「想要知道舊建築的原貌,只能通過以前的人所拍下的照片。」所以,他現在捕捉的建築風貌,不僅可以與以前的照片對比看到當中變遷,更重要的是這些照片也許會流傳給下一代,將古蹟背後的故事延續至未來。
平日我們甚少會仔細地留意建築物的構造,而Leo透過在網站和社交平台分享,讓大家有機會細心觀察建築物的細節,從而發掘舊式建築的美,進而更加珍惜這些即將消逝的香港建築文化。在舊建築中可以找到樓梯的樓窗、水磨石、上海批盪等傳統工藝,Leo對此感到遺憾地表示:「雖然這些工藝只能在舊建築看到,但其實是頗有特色的。」以水磨石為例,二、三十年代以及戰後五、六十年代的建築經常使用水磨石,相較於木頭或石頭,它易於塑形,更容易用於彎曲的樓梯扶手和柱子等結構。此外,它防水且易於清潔,常被用於地面鋪設和樓梯轉角等地方。同時水磨石相對廉價,但亦能展現出優雅的效果,因此受到昔日中產階級的喜愛。然而從十九世紀末開始,人們開始運用鋼筋和混凝土來興建建築,建築師開始善用新材料和技術,設計全新的建築空間。水磨石這種複雜的建築工藝,需要靠師傅手工打磨,人工成本較高。建築師和工程師為了更易控制成果,便不太願採用這類高度依賴師傅經驗和技術的工藝,反而更傾向使用機器或工廠生產的建築設計。隨著市場對建築裝飾需求的減少,掌握這些技藝的師傅也日漸稀少,現代建築也不再見到這些技藝的應用。


一些複雜的建築工藝,如水磨石,只能在舊建築內看到。
除了觀察建築物的結構外,Leo在資料搜集時,更會深入研究建築物的各種資訊,包括興建年份、地主、第一及歷任屋主背景以及建築內所發生的種種故事。他憶說:「當時一個五百呎的單位會住大約四十人,由於通風不佳,居民經常因氣味問題而發生爭執。試想像一下,四十人擠居在這樣狹小的空間,連呼吸聲都變得礙耳。」然而,正因為這樣的環境,當時的唐樓居民才能有著非常親密的鄰里關係。透過舊建築的照片,有共同經歷的人能夠喚起昔日的深刻記憶,同時也能夠讓未曾經歷過的人與過去建立起一種連結。而利園區保留了很多舊式唐樓,這些唐樓就如一張舊照片,讓舊時光聯繫至今天。
一起,相遇,一個空間
Leo透過相機的快門,以照片記錄唐樓,將過去與現在的兩個時空聯繫在一起;而對建築師張國麟(Alan)來說,唐樓則是一個匯聚人與人之間的空間。


建築師張國麟(Alan)秉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創立了「一口舍群」。
社區營造(Placemaking)從來都不是僅僅建築環境從業者的事,而是社群大眾也會關注的領域。對城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的珍‧雅各(Jane Jacobs)指出「城市有能力為每個人提供一些東西,或是因為,也只有當城市是由每個人創造的時候,才會有這樣的能力」。因此Alan深信,若要將建築和設計融入社區,就必須以人為出發點,建立地方空間與社區群眾之間的關係,甚至將群眾納入規劃的過程中,讓市民一同參與創造別具特色的生活和社區公共空間,就能為城市空間創造出更深層的價值。他表示:「所謂建築,簡單來說是為人去設計一個空間。」對他而言,建築是空間的載體,而人則是至關重要的元素。然而,成為一名建築師後,他發現建築設計往往會過於注重外觀,卻忽略了功能性。因此,他秉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先後創立了「一口設計」及「一口舍群」。「一口舍群」與不同單位合作,例如社工,他們熟悉社區和服務對象面對的問題,有他們的協助能令Alan更深入了解人們的需求,並將這些需求融入建築設計中,以滿足當區居民。之後,他更與社區的夥伴,包括義工、機構、街坊等攜手合作,為社區帶來更深一層的聯繫。
在二零一七年,Alan發起了「壹屋計劃」,旨在利用暫時空置的商舖,將其轉為社區用途。透過有心業主短期借出「吉舖」,以生活化主題「衣、食、住、行、分享」和簡單的設計元素,將這些商舖改造成臨時社區空間。他與社區組織合作舉辦活動,例如升級再造服務、義剪、換物會、無家者晚宴等,希望活用社區資源來服務街坊,並且為閒置的空間與社區建立一個連結。


Alan發起了「壹屋計劃」,旨在利用暫時空置的商舖,將其轉為社區用途。(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舊建築,新生命
在二零二三年,「壹屋計劃」來到位於皇后大道西壹號的閒置地舖,這裡前身為「有記合臘味家」,是一幢擁有百年歷史的戰前直角轉角唐樓。在這裡,他們打造了一個名為「壹合」的社區空間。Alan解釋:「我們並非只是單純想要保存舊建築,而是希望重新利用當中的空間。」在經營這個社區空間的同時,Alan重新詮釋了昔日唐樓「前舖後居」的概念,將前方空間用於販售,後方空間則用於舉辦工作坊等活動。


「壹屋計劃」在「有記合」閒置地舖打造了一個名為「壹合」的社區空間,希望在保存舊建築的同時,重新利用當中的空間。(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這個社區空間不僅提供了一個聚集地,更賦予了新的意義——透過各種活動將新與舊聯繫在一起,讓不同年齡層甚至不同興趣的人們都有機會互相交流,促進彼此之間的連結。在這個過程中,Alan遇到了一些昔日常常光顧這裡或曾在這個地方居住過的人,讓他深刻體會到唐樓雖然空間有限,卻藏著無盡的故事。曾有一位同事向Alan分享他的公公曾在「有記合」這幢唐樓外販售烚花生的故事,這使他更堅信:「這裡擁有著百年歷史,不同的人在這裡經歷過許多事情。」
Alan亦形容:「這個項目就像一個社區客廳的概念,讓大家能夠隨時來休息、閒聊。」在經營「壹合」的過程中,除了可以和昔日與「有記合」有關聯的人相遇之外,也會吸引各行各業、不同背景的人聚集在此。Alan舉例說他曾在「壹合」遇見船舶工程師、黑膠唱片收藏家,甚至是對唐樓有深入認識的專家。而他亦曾策劃一些活動,將年輕一代帶入這個舊建築中,讓他們深入認識香港的歷史。Alan進一步講述:「我們曾經邀請過一些街頭歌手來表演,他們從未想過可以在一座擁有百年歷史的唐樓空間演出。」有趣的是,一些公公婆婆會趁晚飯前來到「壹合」聽他們唱歌,甚至有外國遊客、外傭姐姐和小朋友前來觀賞,這樣的場景彷彿拉近了新一代與上一代之間的距離,為他們建立一個連結。
唐樓,傳承故事,連繫新舊
Alan為擁有百年歷史的「有記合」注入新生命,使其成為上一代和當代人之間的聯繫橋樑。在利園區的天際線,高樓大廈和唐樓相互交替,營造出獨特的城市景觀,而這裡的唐樓亦將新舊文化聯繫在一起,傳承多代人故事。Alan強調:「利園區的舊建築擔當著記錄的角色,把以前的故事保存下去。」以利園區的太平館餐廳為例,它屹立於利園區數十年,昔日招待過不少粵劇名伶及觀眾,見證了七十年代粵劇戲院利舞臺的輝煌歲月、八十年代充滿日本百貨的銅鑼灣時代,以及現今商業設施林立、購物餐飲享受多不勝數的熙攘市景。
同樣地,對Leo來說,利園區就如一個載體,讓現今的人與昔日的舊文化有了聯繫。在這個高樓林立的繁榮社區內,仍可發現一些能夠體驗慢活文化的工作坊以及行業,例如毛冷工作坊、香薰精油工作坊、茶室等。正正因為利園區中的這些行業,令Leo認為:「利園區的唐樓不但是令新舊面貌融合,更重要的是這裡提供空間,讓一些可帶大家體驗慢活的新舊行業 ,都能在這裡繼續傳承發揚。」


利園區的唐樓讓新舊文化聯繫在一起,把以前的故事保存下去。
今天的利園區有著豐富的產業發展,令社區面貌充滿多元性和包容性,既有零售,又有辦公和住宅用途,是一個百川容納的地方。高樓與唐樓之間,有著新舊文化的連繫,造就出利園區獨有的魅力。而在社區營造的角度,利園區保留這裡人文景觀,讓區內的歷史底蘊傳承下去,更令這裡展現出無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