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街頭字型,就像品味城市的多層次風貌。這些字體藴含著不同的年代與用途,在鬧市穿梭時,你會不斷碰觸到各式多樣的字體:對於對字體敏感的人來說,這既是一次熱鬧的探索,也是一次令人不知所措的精神體驗。不多城市像香港,能如此頻繁地遇見六十年代的石字牌坊、九十年代的金屬無襯線字牌,以及千禧風格的數位字體,還有自二零一零年代以來興起的簡約或文青風潮。這些街頭字款的融合,反映了一個城市的多元性,也反映了年代緩緩流過時留下的印記。」這是小誌(又稱為Zine,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獨立出版創作)設計師劉志威(Forrest 為銅鑼灣字型散步地圖寫下的引子。

尋寶地圖

Forrest把銅鑼灣街頭的有趣字型一一記錄下來,整理成路線地圖和小冊子,列出 72個招牌和廣告的字體、年代、材質,還有該建築或店舖的背景和觀察,銅鑼灣的字型街景躍然眼前。打開地圖,不難發現銅鑼灣的字型款式原來如此多元和豐盈:活潑的數位字型和莊嚴穩重的隸書僅是一街之隔,街市檔口的招牌更是各有特色……對喜歡字型、歷史的人來說,這裏無疑是一個寶庫。


希慎早前邀請Forrest帶領一眾參加者進行銅鑼灣字型散步活動,讓他們透過字型重新認識不一樣的銅鑼灣,而這份地圖和小冊子正是Forrest特意為這次活動精心設計的。Forrest說:「銅鑼灣可以看的字型實在太多,只走一趟其實不夠時間逐一講解。製作地圖和小冊子方便我整理研究,也能讓參加者自己再度來訪,探索這次未能講解的地點,甚至自行發掘有趣的字型、招牌。」

字有來頭

街上常見的「書法字」招牌,原來還可以細分種類。同屬楷書的榜書與顏體,驟眼一看會讓人覺得都是差不多的字體,Forrest卻指出當中大有不同:榜書雄壯粗獷,筆劃闊大,雖不易閲讀,卻十分震撼;顏體則是筆劃圓潤,結構方正,予人樸實敦厚的感覺。原以為一式一樣的景色,其實各有個性。

走到山邊的加路連山道,會看見由五棟住宅樓宇組成的建築群:加路連大樓、禮信大廈、禮希大樓、禮雲大樓和禮加大樓均於1950年代末落成,大門招牌以北魏體寫成,文字由右至左排列,以水磨石製作,是當時相當名貴的建材。有趣的是,繞到另一邊街道,會發現希雲大廈另一個入口有個金屬製造的招牌,而金屬招牌常見於1990年代或之後建成或翻新的大廈,文字亦變成左至右排列的楷書。一棟大樓兩種招牌,是時光流逝的見證。


還有一種字型難以定義,也無法複製,那就是「非美術手寫字」。街市檔主隨手在發泡膠盒上寫下的告示,小業主為節省成本自行書寫的招租廣告……它們算不上是「美」,但這種隨性、臨時的字反映了街頭風景其實由很多平凡的日常交織而成。銅鑼灣不只有高樓大廈,也有街上的你、我還有他們一起組成的這個銅鑼灣社區。

屬於你的精彩利園 

銅鑼灣經過多年發展,見證滄桑,卻歷久常新,只要用心探尋,每一次到訪總能發現從未見過的有趣事物。利園區一直致力發掘區內的精彩之處,期望到訪利園區的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這裡的歷史與活力,一同創造獨特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