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新舊共融、充滿著多元文化的利園區中,或會從中發現到不少故事。

走在利園區,不難發現這裡是個多姿多彩、中西交融,充滿著包容性的社區。商場林立之間佇立著歷史悠久的唐樓,藏有各種風格的店舖,為大家帶來多元化體驗。當我們深入走訪利園區,帶著不同的視角前來探索,更會被這裡的故事深深吸引。

漫步,重新認識城市

「城市漫步」的興起

城市漫步(City walk)起源於英國的「London Walk」,意指在充滿歷史文化的大城市裡,人們用步行、單車等方式自行探索,仔細觀察周圍環境,感受城市最地道的魅力。如今,城市漫步已成為一種新興的旅遊概念,大家可以隨心所欲地在感興趣的出發點和目的地之間行走,尋找城市角落的小確幸。又或在導遊帶領下,從建築、歷史、地理、文化等面向深入了解城市。

 

有別於傳統觀光旅遊的趕行程、走馬看花,城市漫步著重於帶領你走進當地人生活的地方,例如是以慢活的形式走訪見證了歷史變遷的建築、鮮為人知的本地特色小店,或本地人才知道的秘密景點。過程中,更有機會與各式各樣的人相遇,與當地居民一起生活、乘坐交通工具遊覽各處等等;也有的會參與當地傳統節日活動,就如西班牙奔牛節、仙台七夕祭、白川鄉冬季點燈等,讓人親身感受如何與當地生活融為一體。

 

隨著「城市漫步」風氣的增長,有人毅然放棄高薪厚職,選擇帶大家穿梭香港的大街小巷,一起發掘箇中魅力。陳智遠(Paul)十多年前辭去政府職位,成立了本地遊團體——「活現香港」。多年來,他帶領參加者前往本地不同角落,配以生動的講解和故事,例如和大家在冰室老店品嚐熟悉的港式奶茶、穿梭在經典電影場景發掘拍攝點滴、向工藝大師學習活字印刷技術,以不同角度回看少有人知曉的歷史、文化,讓大家深度認識一個地方,創造出難以忘懷的旅遊經驗。

Paul成立本地遊團體——「活現香港」,透過深度遊帶大家遊歷香港,創造出不一樣的旅遊經驗。

以深度遊,認識城市的另一面貌

Paul在碩士畢業後開始到訪不同國家,參加不同的導賞團。回想起初次體驗,至今仍記得那種「好型」、「好正」的感覺:「導遊會利用自己的角度、視野,去引領大家應該如何看待這個城市,當中有怎樣的故事、正在發生甚麼事情、它的前世今生等等。」與一般傳統觀光旅遊的導遊不同,深度遊導遊除了要具備對路線的認識外,解說能力亦十分重要,從路線中談歷史、說文化,以一個本地人視角,把旅遊書沒有記載的知識帶給參加者,多角度了解當地。Paul更由此發現,旅遊是一個很好的媒介去展現城市,而導遊能夠為旅客塑造對某地的第一觀感。於是,他萌生了香港深度遊的想法,藉此讓大家探索那些被忽視或未被廣泛知曉的地方,尋找城中比較有趣、真實、難忘、獨特的景象。

 

Paul解釋:「十年前從外地來到香港的遊客,他們對香港有著一個比較刻板的印象,主要是因為他們能夠接收到有關香港的訊息以及印象,多數為摩天大廈、商場、山頂等景點。」但透過深度遊,他們會發現原來香港除了「食、玩、買」外,還有許多不一樣的層次和驚喜,更重要的是值得再次前來。以利園區為例,Paul曾與利園協會合辦「隱形斗篷下的銅鑼灣利園」導賞團,帶領大家穿梭在這些戰後唐樓群之間,利用五感去體驗利園區不同店舖。他憶說:「當時深入探索每間店舖後,才發現這個被高樓大廈包圍的唐樓群中,原來內有乾坤。」既有玩味十足的創新店舖,例如收藏不少絕版系列女王舊幣、鈔票和郵票的Badges Story;一些保留著舊香港情懷的傳統老字號,包括經營過百年的太平館餐廳;還有外國品牌加入本地設計元素的空間,例如香港首間Leica Camera 旗艦專賣店。大家除了可以選擇到商場逛街購物、享受美食之外,亦能跟隨導賞團走入唐樓,認識不同新舊小店,進而和店主深度交流、了解店舖理念。Paul認為也是個非常有趣的體驗,讓大家以獨有視角,重新認識新舊共融的利園區,親身感受當中社區獨有的人情味,發掘區內的歷史和文化。

Paul曾與利園協會合辦「隱形斗篷下的銅鑼灣利園」導賞團,帶領大家穿梭在這些戰後唐樓群之間,發掘區內的歷史和文化。

為深度遊加入主題

平日一些常常會經過的街道,或是所聽聞的人,我們可能很少會去深入探討背後的故事。而當有主題把地方和故事串連一起時,這些小心思,就能為大家帶來一絲驚喜,讓他們願意從不同角度,再一次走訪同一個地點。例如Paul留意到希慎道的蓮霧樹,每逢夏季便果實纍纍,他便以此為題,構思出銅鑼灣「『蓮』結利園」導賞團:「同樣是以利園區導賞團為主,但在當中加入蓮霧樹,就成了一個題材特別的導賞團,讓更多人感到好奇。」他更特意為參加者準備蓮霧,讓大家能夠一邊走在蓮霧樹下,一邊品嚐蓮霧清香酸甜的味道。這些小心思,就能為大家帶來一絲驚喜,讓他們願意從不同角度,再一次走訪同一個地點。

 

除此之外,Paul亦舉辦過一個關於電影和電車的深度遊活動。行程先是搭乘電車,由銅鑼灣出發,經過銅鑼灣道、希慎廣場,再到上環,再走訪附近不同地點,包括九如坊、美輪街、元創方、水池巷、西港城等,尋找經典電影《胭脂扣》、《花樣年華》、《無間道》、《狂舞派》等的拍攝場景,讓大家能夠走進電影的現場實景中,以第一身角度感受電影中的故事。另外亦邀請了近年新晉導演,跟大家分享電影製作的幕後故事和創作靈感。Paul憶述:「最意想不到的是活動除了有本地人參與之外,也有不少來自深圳、廣州的旅客。」他更發現廣深旅客喜歡觀看近年上映的香港電影,驚訝之餘同時很高興:「香港的流行文化有著很強的影響力。有些遊客來到香港,會特意前往一些電影取景地。」他認為要把深度遊擴大,除了認識該地點原本的背後特色及故事,另一個方法就是結合流行文化。他解釋:「電影的鏡頭會把地方美麗的一面記錄下來,當大家看電影時對這個地方產生興趣,形成探索的衝動。」在深度遊的過程中,熟悉的電影場景重現在眼前,讓人置身於電影故事中。真實場景與記憶中的畫面相互交織,讓我們感到親切且身歷其境,同時亦能體驗到電影所傳達的氛圍和情感。

Paul亦舉辦過一個結合電影和電車的深度遊活動,帶領參加者乘電車、再走進電影的現場實景中,體驗到電影所傳達的氛圍和情感。

以電影記錄城市變遷

電影和城市互相扣連

「電影朝聖」專頁創辦人王冠豪(Gary)非常熱愛電影場景,於是在工餘時間發展興趣、創立專頁,投入於做資料搜集、與電影製作人進行訪問、撰寫文章等等,把香港的電影場景及故事記錄下來。後期更開始撰寫書籍、舉辦講座、分享會,甚至和不同的電影合作舉辦導賞團。香港有著「東方荷里活」的美譽,因此他盼望藉由香港豐富的電影資源,讓更多人開始關注其城市面貌及發展。

「電影朝聖」專頁創辦人Gary把香港的電影場景及故事記錄下來,希望讓更多人關注其城市面貌及發展。

Gary感慨道:「本地人往往會預設市區的大街小巷沒有甚麼特別。」他們每天生活在同一地方,看著同一幀風景,所以未必會特別留意當中鮮為人知的故事。Gary曾經也抱有同樣想法,直到結識了一位熱愛香港電影的日本朋友。這位朋友到訪香港時,帶他深入探索一些「隱世」香港電影場景。這不禁令他開始反思,那些我們認為平凡的街道,其實也蘊藏著值得探索的故事。加上在偶然的機會下,他結識了英國網站Hong Kong Cinemagic的版主,驚訝於竟然有外國人如此熱愛和熟悉香港電影,會以一個綜合資料庫的形式,鉅細無遺地記錄許多不同電影的資料,包括影星訪問和電影介紹。這促使他開始了「電影朝聖」專頁,希望有多一個有趣的途徑讓更多人認識香港,同時宣揚香港電影的獨特性:「香港電影能夠媲美其他國家,皆因每部電影取景地的背後,蘊含著香港新舊、中外交融而沉澱出來的獨特文化和歷史。」

 

香港電影大多以現場取景,因此電影和城市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繫。Gary認為:「城市令電影內容變得豐富,而電影成為了記錄城市的媒介」。舉例來說,貝聿銘設計的新寧大廈(注:已與新寧閣合併重建,現為利園三期),其設計概念是將樓宇後移(building setback),以騰出大廈與馬路之間的空間作為大堂廣場,從而提升建築的澎湃氣勢。在香港電影《英雄本色》中,大哥成(李子雄飾)意氣風發地從新寧大廈正門走出的場景,正與新寧大廈的氣勢相得益彰,成為經典畫面之一。Gary更發現:「與過去的導演相比,我所認識的新導演更加注重電影場景,因為他們目睹了香港近年的變化,希望捕捉即將消失的元素和景色。」他續指新導演在選擇電影場景時,亦會選擇一些對自己有意義的地方,從而令電影故事變得更完整,甚至令觀眾從中得到共鳴。例如導演陳健朗,曾居住在油尖旺區及就讀於深水埗區。在拍攝《手捲煙》時,會利用如重慶大廈、美麗都大廈、甘肅街、白加士街、寧波街、彌敦道、大南街等,與自己成長有連結的地方作取景地。這些曾是區內人的獨有視角和個人經歷,為電影加入了在地的質感,讓故事變得更加真實。

香港新舊、中外交融而沉澱出來的文化和歷史成為了香港電影的獨特性。

自從在「電影朝聖」專頁上分享香港電影的取景地後,Gary還多了與不同界別人士接觸,當中少不了電影人。與導演進行專訪時,除了談電影背後的製作過程,他也會問及與取景相關的問題,了解電影和城市之間的連結。Gary也會在專頁上與大眾分享和電影人的專訪,他表示讀者都對此感興趣,「電影人會分享電影製作的過程,這些是我們本來都不會知道的故事,卻能讓大家從專訪分享中了解得到。」他曾與鄭保瑞導演進行專訪,了解到導演在選擇電影《智齒》的取景地時,會偏向尋找一些將會消失的地方,從而記錄香港某時期的外貌。最後電影以昔日的土瓜灣和觀塘為主場景,這兩個社區昔日非常繁華,滿佈工廠如船廠、製衣廠、紗廠,亦有不少老店、大牌檔、戲院。然而電影上映時,兩區都正處於重建中的狀態,《智齒》則成了保留社區歷史的重要載體。導演的分享讓觀眾不再僅限於最終成品的觀賞,還能豐富他們對電影的理解,讓電影體驗變得更加有意義。

從電影尋找消失的城市

「電影其實是在記錄城市,當城市變化很大的時候,想要看回以前的面貌,就只能透過電影了。」Gary深有感觸地說道。繁華的銅鑼灣內,有數幢殘舊唐樓隱藏在人來人往的街道旁,當中波斯富街58至60號的舊唐樓深深吸引著他:「這幢大廈是《G殺》的主場景,電影中記錄了很多很有特色的畫面,能看到一些香港本土元素。例如唐樓樓梯的綠色水磨石扶手,這種扶手設計現今愈來愈少。」藉著電影,我們能從常被大家忽略的地方中,再一次去欣賞昔日工匠精細的手藝。

電影《G殺》把舊唐樓內昔日工匠精細的手藝再次呈現在大眾面前。

他還形容利園區為一個「電影世界」,許多電影都曾在這個地區取景。就例如《神奇兩女俠》、《雷洛傳》、《青春差館》,都以利舞臺為背景;開平道的Laser People唱片店,是《家有囍事》的取景地;《花樣年華》、《2046》、《最後勝利》、《暗花》等,都曾在蘭芳道的金雀餐廳進行拍攝;而南北樓就有李小龍的《死亡遊戲》。這些場景造就了一部又一部的經典電影作品,但最終卻也敵不過時代變遷而消失。正如Gary所說:「從不少電影中,我們還能夠看到很多昔日的城市景觀。」儘管街道風景已成為歷史,還好有電影記錄了它們的面貌,把它們永久保存。

 

除此之外,Gary認為電影還能重新帶人認識一些已消逝的文化:「透過電影,可以看到當時的香港社會生活和狀態。」以電影《暗花》為例,有一句台詞是「我發個輪就知你係邊個!」—— 能猜出「發個輪」是甚麼意思嗎?Gary解釋:「以前打電話要『發』,而現在是『撳』。對白記錄了當時的狀態,未曾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依然有機會認識昔日的生活文化、說話方式等。」我們透過電影,可以回顧過去,感受城市的變遷和歷史的流轉,重新認識這城市的一點一滴。

利園區是一個「電影世界」,許多電影都曾在這個地區取景。蘭芳道的南北樓是李小龍先生拍攝《死亡遊戲》的其中一個取景之地。

社區故事,締造城市迷人魅力

隨城市變遷,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風景會消失,但社區昔日的歷史和文化故事依舊流傳著。當我們從不同角度走進社區,更會發掘到城市的隱藏魅力:城市漫步讓人尋找不為人知的角落故事,感受城市的風土人情;電影則記錄當時當刻的社會狀態,即使以前景色消逝,畫面依然把城市面貌保存下來。大家不妨也試試放慢腳步,以獨有角度探索這個城市的前世今生,發現那些被遺忘的社區故事。